国语晋语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一共有九篇,下面是每篇的原文和译文:
【国语·晋语一】
诸侯之间相附靠,厚善而交,古之大节也。昔者楚、晋、齐、鲁,近郊而居,有急则相救,有祭则相祭,有难则相迁,有喜则相庆。及茂陵之变,楚失其援,惟晋在焉,夫厚民而不厚诸侯,民不訾怨;厚诸侯而不厚同姓,诸侯不訾忠。故厚民而厚诸侯,民重而两盈,是以养人而人归。夫国之重在养人,而不在兵场;盈人之心,而不在贫富。贤者虑始而愚者虑终。故谓明君:安民而必欲厚其助己之诸侯,而必欲勿使民贫。勿式好淫佚,勿讳善言,勿埽其三纲。三纲者,君臣之义也;五典者,君臣之道也。谋国之士,善人之心也。
译文:
各个诸侯相互依靠,友好而交往,这是上古时代的高尚品德。从前楚国、晋国、齐国、鲁国,相距甚近,有急难就相互救济,有祭祀就相互祭祀,有困难就相互迁徙,有欢乐就相互庆祝。及到茂陵之变,楚国失去支援,只有晋国仍然在支持。如果重视人民而不是重视诸侯,人民不会怨恨和不满;如果重视诸侯而不是重视同姓,诸侯不会忠诚。因此,既要尊重人民又要尊重诸侯,人民就会倍加珍惜,才能收获更多的人民支持。国家的重要在于养育人民,而不是靠军事力量;用诚实和仁德来感化人民,而不是用财富来诱惑人民。明智的君主考虑远大的未来,而愚昧的人只想一时糊涂。所以,被认为是明君的人必须安抚百姓,并推崇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的诸侯。永远不要过分沉溺于淫乐,不要禁止善良的言论,不要毁灭国家的三纲。三纲就是君臣之间的义务,五经就是君臣之间的道德标准。为国谋事的人,必须心怀善意,有仁爱之心。
【国语·晋语二】
国之重在农,农之重在时。不时农之产,虽有天下,无有不饥者。过时则荒,荒则饥,无患有敌。故有农者可活也。然则财用政,政用富。用富则民力壮,民力壮则能伐众敌,能伐众敌则国家安,国家安则君王尊。故富国重兵,重兵之要在资财。凡人君任之以赋税,则不过应耳目耳。家之存亡,在繇物;国之存亡,在货财。是以明君尺度之法,以财为度量,以权为数数,以众为勇。匡用的器宜在得人,在得财,在得权;因人而用之,因财而用之,因权而用之;当事以时,不失其宜。君子以此游行事事。
译文:
国家的重要性在于农业,农业的重要性在于时节。如果不根据时节耕种,即使拥有整个天下,也没有一个不会饥饿的人。如果过早耕种,土地就会荒芜,土地荒芜了,人们就会饥饿,因为没有米吃。所以不管国家有什么敌人,只要有了农民,国家就能维持下来。然后财富用于政治,政治用于积累财富。积累财富能够增强民力,增强民力可以打败更多的敌人;打败更多的敌人,国家就能够保卫,君王就能够被尊重。因此,国家的力量要靠充足的财力和强大的军队。如果君王仅仅通过赋税来解决问题,这只能够作为一种口头上的应对。一个家庭的存亡在于饮食,一个国家的存亡在于货币和财富。所以明智的君王采用测量财富的标准收入,以权势操纵财富,以人民的力量彰显勇气。在应对危机时,要善于斟酌时机而不会失去机会。君子要时刻牢记这些,进行他们的一切行动。
【国语·晋语三】
今年一岁半之秋,乔仲孝父、管仲之子东郭出入在东平之罂。卖酒者胡公质再拜主之。饮食人之大伦也,子本之嗣顺伦而百姓从之矣。于是公称于诸酒者,曰:“岂止饮食为人哉!夫行而好高卧薪者烬,丑者扮墙,良者本原。兰者不厌戒,芷者不厌香。彼人之厌者,此人之喜者也。”乃作流言,以习之。当是之时,钱是铸而食饥;鸟惧而不飞,兽践而不行,百夫之家而无子女;而无端之言,离间逐依,日以芜秽,辞义相错,事非其事,而民道无行,言皆亡矣。故《诗》曰:“好而好者,乐而乐者,方以类聚。”行与不行,乡虽千里,仕祸之本也。君子以此游行事事。
译文:
那年的秋天,乔仲孝的儿子和管仲的儿子在酒店东平之罂中出入。当一个卖酒的店主胡公质二度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