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始终绕不过去的一点就是徐州市区西北片区的弱势与柳新镇的独木难支。
自从徐州在2005年提出“城市东进”后,西北片区就开始成为了“被遗忘”的那一个,与城市东区、东南部“新城区”日新月异的景象相比,西北片区变化相对不大的情况有目共睹。
而淮海国际港务区的代管范围恰好在徐州主城区的西北部。
淮海国际港务区虽然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单位,但成立开始就被赋予了与泉山、云龙、鼓楼3区平级的规格,再加上由市级的派出机构——淮海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直接管理,一度给人们带来了“西北片区崛起”的希望。
但从实际的进推进情况来看,从开始挂牌到被降级由泉山区托管,港务区这期间的表现总体平平无奇。
徐州主城区的发展重心仍是东进,港务区虽坐阵西北,仍处弱势
与位于城区东部的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港务区没有国家级开发区的头衔及优势,也没有高度集中的产业,更不是全市重大项目招引的“主战场”。
与东南部的“新城区”被定位为城市新门面,并依靠政策的推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的现实情况相比,港务区所处的西北片区着实没有这种“偏心”的待遇。再加上又遇到基建低谷期,使得片区的面貌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提升。
柳新镇独木难支
在被泉山区托管前,港务区代管了泉山区的苏山街道、庞庄街道,铜山区的垞城街道、柳新镇。
虽然共计有4座代管的街镇,但最大的当属柳新镇,其面积占比整个港务区的87.8%;而面积最小的垞城街道只有1.37平方公里,虽有乡镇的级别,但只有一座村子的规模。
在经济上,自从煤矿关停后,庞庄街道、苏山街道的经济便出现“硬着陆”,在“城市东进”的主旋律下,政策、资金、产业等无不向东聚集,西北片区没有迎来焕发“第二春”的机遇。
不论是在铜山县时代,还是铜山区时代,柳新镇一直是经济强镇之一,机械、能源电力、玻璃制品等均是传统优势产业,是柳新镇的财政位居铜山区乡镇前列的重要支撑。
在垞城街道体量太小,苏山、庞庄街道尚处于经济洼地的情况下,柳新镇无疑承担起了港务区内产业、财税的“大头”。但一个镇的体量是有限的,尚不足以带动整个区域走上快车道。
在港务区正式宣布由泉山区托管后,行政区划本就在泉山区的苏山、庞庄街道等于重回大本营;而柳新镇与垞城街道的行政区划仍属铜山区,只能继续处于“属管分离”的状态,下一步大概率会涉及行政区划上的调整。